看! 河北望都这位大爷一夜红遍朋友圈
李田光和他的民俗农家院模型
今年71岁的李田光是望都县广电新局的一名退休职工,也许退休前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师的原因,动手能力极强,又受曾是县文化馆长父亲的影响,他从小就酷爱民俗文化。近日,历时半年多时间,他完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“民俗农家院”微缩模型的制作。
李田光制作的“民俗农家院”模型以1:10的比例手工制作,立体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保定各县典型农家院的面目及情景。砖基上土坯屋、旧式木头门窗、土夯的围墙、老式的农具、传统的生活用具等,无不透露着质朴和沧桑。农舍、门楼、石碾、水井、牛车、各种农具、生活用具等58件作品集中摆放于微缩农家院内,非常逼真,立马找回老宅老院的感觉,唤起中年人儿童时代的记忆,满足青少年对淳朴民俗民风的好奇心。
李田光老人告诉记者,为了尽量保持这些老物件原貌,他一般选用原来材质,修旧如旧,枣木、葫芦、柳条等。“比如一个筐子,编好只有鸡蛋大小,我用最细的柳条,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编,最后用镊子编成。”
创作微缩景观 只因看着它们消失觉得心疼
李田光的父亲曾是望都县文化馆馆长,受其影响,从年轻时李田光就着迷于民俗文化,退休后更是一心致力于研究、总结和传承。他把车库当作自己的创作室,锉刀、手锯、钢尺、砂纸、画笔等摆满了工作台。
我打小对这些民俗玩意儿感兴趣,看着它们消失我觉得心疼。”为了还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家院,李田光一有空就回到老家许庄村和老头儿老太太们聊,到处搜罗那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儿老玩艺儿。什么种地的各种农具、什么纺线织布的纺车,东家找个轱辘,西村找个车轴,什么家里过日子用的,都搜罗齐了。就这样,李田光按照实物的比例,用手工按照1:10的比例制作完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“民俗农家院”微缩模型。 在“首界保定市乡土艺术成果展”中 荣获最佳作品奖
除此之外,李田光又将自己及父亲多年的积累,总结整理,先后出版了融汇5300多个望都方言词语的《望都土语汇集》、25万余字的《望都民俗文化》、12万字的《望都新颖调》、《许庄人物录》、《“望都五言杂字”注解》。“这也是为父亲了却一桩心愿。”如今,李田光仍痴迷于研究民俗文化、尧母文化、餐饮文化。
|